孩子心裡有個被需要的靈魂
林美慧 未來Family數位專欄
泰瑞莎修女曾說:「最嚇人的貧窮是―寂寞以及沒人要的感覺。」
一位在教育現場的好友曾與我分享她的班上有一個好動的小男孩,因為活動量較高、反應強度較強烈、反應閾較遲鈍,在課堂上過度認真發言,一開始班上同學覺得還不錯,有他的存在課堂還頗有活力,但日子久了,同學間也都熟識了,就開始覺得他有些吵、不太能體會其他同學感受,甚至會影響大家的學習。
在一次的課堂上,老師用了分組的體驗活動,小組競賽讓這個孩子願意在團體活動中短暫地被約束。活動後發表小組成果,這個男孩也代表他的隊伍擔任發表人;老師不但肯定他們小組的報告外,還在課堂上大大獎勵這個男孩願意為了小組,適時的控制自己常常想發表的慾望,請大家給他掌聲。這堂課結束後,神奇的事發生了!只要是這位老師的課,小男孩都表現得有為有守,有別於以往的表現。
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個「有用」的人,每個人內心深處也都希望自己能在所處的團體中有所貢獻,被他人所需要。曾有位醫生告訴我:「很多人勸我不要看那麼多病人,但其實不是病人需要我,而是我需要病人才對,病人喜歡我、需要我,我會覺得自己存在是有價值的。」
看看這個男孩,不也是如此嗎?這位老師願意多花一些心思了解孩子,知道孩子這些的表現是因為天生的氣質所為,而沒有用「不聽話」、「愛作怪」等負面觀點把孩子冠上偏差態度的想法,反而是找到讓孩子合適的表現機會,給予孩子改善的機會,發現孩子有正面改善後不吝在課堂上給他的肯定、成就感,而且不僅只是「你好棒」的個人成就,更深層的意義是一個人的改變,不只是個人成就解鎖更升級為團體因你而得利--這不就是因材施教的精神嗎?
莎士比亞說: 無論一個人的天賦如何優異,外表或內心如何美好,也必須在他的德性的光輝照耀到他人身上發生了熱力,再由感受他的熱力的人把那熱力反射到自己身上的時候,才能體會到他本身的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