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為孩子的氣質貼標籤
林美慧 旺學堂專欄
我有一個朋友,原本對生養孩子十分沒有信心,沒想到兒子出生後非常乖巧好帶,而且長得相當俊秀,小小年紀就當上童裝模特兒。她滿懷信心的迎接第二個孩子,如她所願是女兒,可是女兒一出生就很磨人,讓她直呼「是來討債的嗎?真想把女兒塞回肚子裡」。她很坦白的告訴我,由於兒女在天生氣質上的差異,她承認自己對兒子比較偏愛,對女兒則懷著一種矛盾的情結。
根據美國醫師Thomas & Chess 所做的研究,兒童依據其氣質大致上可歸納成三種類型:「安樂型」、「慢吞吞型」和「磨娘精型」。朋友的兒子正是屬於「安樂型」,這樣的小孩具有正向的情緒本質,成天笑咪咪,吃睡等作息的規律性高,對環境的適應度也高,加上趨避性偏向接受,對新的人事物都能表現出大方、友善的態度;女兒則屬於「磨娘精型」,在很多方面都和兒子相反,表現出不討喜的行為。至於「慢吞吞型」的小孩,通常對新的情境和事物會表現出退縮的反應,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去適應環境,看起來就像一隻沉默、膽小又不快樂的小烏龜。
氣質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獨特行為模式,簡而言之就是個性。基本上氣質並沒有絕對的好壞,但是如果孩子的氣質和父母差異很大,或是和手足有明顯的對比,就會因為父母的主觀而有好惡之分。舉例來說,媽媽本身規律性高,對於生活作息、環境整潔、物品收放等都有一定的規則,如果碰上規律性低的孩子,很容易就會覺得孩子邋遢、不聽話;活動量大的爸爸,可能就很受不了整天只想待在家裡畫圖、不喜歡到戶外活動的孩子。
很多家長在教養上存在一個盲點:父母孩子雖然是至親,但是也是需要磨合的。孩子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,會受到天生氣質、父母教養方式和後天的環境交互影響。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氣質貼上負面評價標籤,必定會破壞孩子的自我概念和親子關係;如果父母能正向看待孩子的氣質,幫助孩子放大優點、修正缺點,並且以尊重和同理心找出親子最佳的相處模式,才能達成身為父母最重要的職分—成就孩子。
回到我朋友的例子,其實以我的觀察,她的女兒非常貼心,舉例來說,她雖然不像哥哥那麼大方,但是在她害羞、內向的外表下,有一顆易感、細膩的心,她會在一旁注意聆聽大人的談話,對別人的喜好記得非常清楚。我告訴朋友,雖然孩子就像手指有短有長,但都是寶貝,與其糾結於自己是否偏心,不如轉換思維,感謝上天賜予兩個不一樣的美好禮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