素養教育的第一步,先從成就自己開始
林美慧 未來Family數位專欄
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馬連柯說:「父母對自己的要求,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敬,父母對自己一舉一動的檢點,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法。」如今108課綱「素養教育」的推行,其核心的前兩項-知識與技能都可以透過後天的學習來完成;唯獨「態度」無法教,但可模仿。在孩子生命中,他第一個模仿的對象就是父母。
我從事教育事業多年且輔導過許多個案,有很深的體會―成就孩子,先從成就自己做起。就如同北歐國家的教育指出:父母親在陪伴孩子成人與成才的路上,扮演了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作用。
分享一個真實的調查報告:有一項在兩所家長特質差異較大的小學進行調查,第一所小學的家長大多有固定閱讀的習慣,有些甚至在家中都有獨立的書房或書架,父母會習慣在家中花時間閱讀,內容大多是與自己工作性質相關或自己感興趣的書籍;第二所小學的家長大多把家當成是其紓壓的小天地,所以在家中將大量時間用於看電視、打麻將、上網聊天、看直播。調查數據結果發現:第一所小學的孩子發生自發閱讀和書寫行為的時間也較早,且認為閱讀和書寫就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;而第二所小學的孩子發生普遍自發閱讀和書寫的時間則較晚,且不將閱讀和書寫當作生活的重要組成要件。
透過上述的報告分享,我們可以感受到:「身教」、「境教」的潛移默化。更重要的是,父母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,也是樹立榜樣的過程,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被感染和帶動,無形中充滿了積極向上的動力,這種通過自我認知而產生的內在力量,才是成長的原動力。
蔡康永在《奇葩說》有一段話:「我的這輩子活的爛透了,可有什麼權利把責任推卸給下一代呢?所謂活在當下,不是讓我們活在來生,更不是把一切寄託到孩子身上,下一代有下一代自己的人生,我要做的是活好自己的每一天。不要把責任都推給下一代。」
由此可證,父母不需要為了兒女的誕生而擱置自己的夢想;孩子也不必為完成父母的期待而感到為難。彼此也可以找出自己感興趣的事或曾經有過而還未實現的目標,規律的在親子相處的空間中,各自努力。
我在親子未來學的演講中也時常提到:教育無非就兩件事,一個是紮根,是孩子的事;一個是爬樓梯,是父母的事情;紮根就是向下,爬樓梯是往上,父母與孩子各司其職--紮根就是希望孩子能夠掌握學習樂趣,願意更深入學習;爬樓梯就是代表父母要有更大的胸襟跟格局,30樓和100樓的景色和眼界一定不同,這樣孩子才能自然的在父母的視野與環境中持續薰陶茁壯能。
所以,如果總是期望要求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,將自己的遺憾投影成給孩子的目標任務,倒不如在這個素養的浪潮裡,父母親也重拾自己年少時的熱情,在這條追求自我實現的路程上,換個角度―是孩子陪著我們,一起成才、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