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養知識庫

教養知識庫 外部連結 註冊新帳號 menu
登入 教養知識庫 外部連結 註冊新帳號
× 登入 教養知識庫 外部連結 註冊新帳號





翻轉思維 更有未來


林美慧 Nownews名家論壇

2019-10-24 09:17:49


報載新加坡教育部決定自2019年起,小學一、二年級將不再有考試,其他國小年級和國中則以兩學年為一個單位,逐年降低中小學階段的考試負擔各25%。未來在新加坡的中小學成績單上,不會再顯示學生的考試成績排名,也不會顯示總分、最高分和最低分。


在台灣,考試仍是評估學習成果的主要方法,我們從小到大歷經無數次考試,在其中不斷的被灌輸競爭意識,也磨損了學習的動機和熱情。

新加坡教育部長說:「學習不是競爭。」他們這樣的改革是為了「讓學生在離開學校時,終其一生都保持好奇心,想要再學習。」


新加坡這樣的教育改革,其實非常符合未來的人才特質趨勢:具備高度的合作力與學習力。


先談合作力。過去我們一直強調孩子要有競爭力,卻忽略了「合作」也是一項重要的特質和品格。在台灣,我們看到一個很美好的例子:台中中港高中有一位數學老師彭甫堅,發起了專業社群「數學咖啡館」,貫徹「以助人代替超越,以合作代替競爭,以團隊代替菁英」的教育理念。他讓程度較好的學生擔任組長,協助能力較差的同學,營造無私共好的學習氛圍,使得數學課成為幫助他人也實現自我的成就感。


彭老師的理念讓我想到一個同事的例子,她從小不怎麼喜歡數學,但是在小學五年級遇到了一位老師,第一次感受到數學的有趣。這位老師採取的方式正是「每個人都可以當老師」,他讓學生舉手志願上台解題,不是只把答案寫出來,而是要像老師一樣對著全班講解,上台解題成功的人不但自己獲得榮譽章,也為自己那一排獲得積分。為了整排的榮譽,同學們會主動教導那些數學較弱的同學,沒有人是被放棄或忽略的,在團隊合作的氣氛下,我這位同事受到激勵,開始努力學習數學,後來竟然成為班上數學的佼佼者,她的班級也成為全校數學競試之冠。


至於學習力,我曾多次在「親子未來學」的演講中提到,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之一,便是良好的學習態度和閱讀習慣。真正成就大事的人,總是心懷謙卑、自覺不足,且具有強烈的學習意願。例如美國開國元老班傑明.富蘭克林,他10歲就離開學校,但他每天至少花1~2個小時自學,讓他成為一位多才多藝、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人;另外像比爾蓋茲每年讀50本書;馬克祖克柏每兩星期至少讀兩本書;巴菲特每天花5~6個小時讀5份報紙和500頁的公司報告。張忠謀先生也非常強調終身學習並且特別強調要有目標、有紀律、有計畫。他曾提到自己年輕時每天看書4小時,後來減為2小時,周六、周日兩天加起來也會有8、9個小時在看書和聽音樂。


反思自己,我們每天花了多少時間學習呢?當我看到家長為了孩子的分數憂心不已或責罵孩子時,心中真的有一種感慨:宇宙何其大,生命何其短!這世界值得學習的東西太多,學校教的僅僅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,重要的是,除了學校功課以外,你的孩子保有對世界萬物的好奇心嗎?有追求真理的熱誠嗎?有與人合作、溝通的能力嗎?


我常常說,父母就是孩子最重要的伯樂,在國家的教育體制進步之前,讓我們先改變自己對考試和分數的觀念,幫助孩子重新尋回學習的快樂!